2014年8月7日 星期四

「瘋慶典」甲狀腺|流浪魂教育心

2014.07

擁抱樸拙魅力

今年夏天以前,我個人最接近這次瘋慶典」的旅行經驗,是在2012年拿到客委會「築夢計畫」的補助,獨自前往美國佛蒙特州Glover,參與由彼得˙舒曼創建的美國麵包傀儡劇團的演出,實踐「跟著麵包傀儡去遊行-探尋庶民藝術的無限勇氣」,為期一個月。成為我日後帶領學生以自製道具過所有節日的養分。



睡在自己搭建於樹林裡的帳篷,一周僅能沐浴一次,沒有網路和電話。每天清晨被鳥兒喚醒,在農場澆溉、收成、餵養整個劇團的食物來源,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學徒,穿著破洞的二手衣,輪值撿柴、做飯、清潔;白天絞盡腦汁想劇本、不斷排戲、開發肢體,用回收物、紙板製作數量龐大的傀儡;晚上跟著村民唱詩歌,或是拉手尖叫著跳進冰冷的湖裡游泳;週五在瀰漫神祕氣息的塵土劇場演出反資本壟斷或是反全球化或是反文明暴力的戲碼;週六以歌聲結合逗趣的造型遊行,巡迴附近城鎮,提醒著「We are all on the same boat」;週日在凹坡處上演詼諧諷刺的傻氣馬戲,以及在兩個足球場大的凸坡處緩慢的操作巨型道具,營造祥和、優美、詩意的環境劇;甚至有幾天號召意識相同的學徒,帶上誇張的人偶布景、樂器,幫鎮民到工地抗議美麗的景致遭到利用和破壞。這樣勞動著體悟彼得實踐在表演藝術中,同時也落實在農場生活中的哲理,自然、純粹的氛圍下,大家就像追隨者,追隨共同的信念,一起籌辦一場盛大、隆重的夏季慶典。榮幸而滿足。

曖昧瘋慶典

相較上回,這次的「創意遊中華-瘋慶典-體驗中國少數民族哈尼族苦扎扎節」更令我深感可貴。不同於美國劇團行,這次不用苦思劇情腳本,卻要靠自己更加主動積極去探索。好幾次,不確定性重重困惑著我們。回想服務員刻意隱瞞滇池索道之後的龍門索道入口,設在要再另購門票的西山公園裡;為了購買郵票天天去報到的郵政,在幫我們電話預訂郵票後,一夕之間毫無預警的被拆除,成為一堆殘破而無辜的磚塊;更別提不管怎麼問店家、路人甚至是現場維持秩序的特警,都問不出確切開幕時間的火把節;永遠「晚點未定」的長途火車等。面對處處充滿未知的窘境,儘管感到困惑,其實並不太影響我們的情緒,有過數次在中國旅行的經驗,已經很能釋懷,甚至感到其趣橫生。唯獨蔡姐一開始告訴7/12抵達元陽新街鎮的我們,哈尼苦扎扎節已經在7/03就舉行過了。那瞬間的震驚、慌張,直到現在憶起都還會心跳加速。如此「曖昧遊中華」,更顯得奇遇連連下撥雲見日的難得。


路過不錯過


還有一項挑戰不輸在美國劇團行之時,被逼著掏出所有的英文字彙和肢體語言。在山區很多時候,普通話並不普通,被昆明、四川方言和彝族、哈尼族族語包圍,要遇上可以深入交談的人不很容易。要勞煩會雙語的年輕人翻譯哈尼耆老的智慧,亦非幾個小時的觀禮就可以達陣的。又或者攀談上了,會有年輕人顧慮族人的習慣不符外界文明而避談的現象。雖然礙於語言,資訊上不容易掌握,但很高興我們選擇的不是擴展成為觀光重點、鋪張的其他節日,而是真實的為自己族人的豐收、平安祈福的哈尼六月年。「苦扎扎」並不對外賓宣傳,也不統一日期舉辦,走的是「自己的節慶自己寨子過模式。讓我們有幸用奔走多個寨子、多次以行動參與苦扎扎的方式,體會到哈尼族的友善、勤懇、好客,彌足珍貴。         


                                                                    
      



數位VS本位
另外,矛盾和衝突在兩次旅行中,考驗了我的快門和心門。前次美國劇團行,使用相機拍攝的時機和頻率,就已經為讓我很是煩惱。每回在為某一個時刻感動的當下,正想全然地沉浸之際,卻非得分神去拾起鏡頭按下快門。還好,在農場、在劇團,我總能在整整一個月之中的某天,找到重溫類似場景的機會,毫無牽掛的再次感受心門開啟。這回瘋慶典,時辰、村寨、儀式,不會有劇團排練那般複製、再現的時機。參與苦扎扎其中,時時都可能因為顧及快門,使得彼此互動萎縮,或者因為耽溺心門,錯失最佳鏡頭。不過惋惜之餘,我相信,回到日常生活的現實,回顧這傾力記下的圖文,踏實與欣慰的感動將如連綿不絕的哈尼梯田一般,繚繞心頭。


出走教室回歸校園


衷心感謝「創意遊中華」以及親愛的旅伴,給予我這樣的動力,收藏這豐碩的夏日。期待將這次瘋慶典」所見所得轉化為教材,帶給我教室裡的孩子們。







同場加映(廖智賢撰文): 

「瘋慶典」椎間盤|當旅行多了計畫兩個字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8.html

「瘋慶典」中國|床舖上的中國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5.html

「瘋慶典」元陽新街鎮|耐人尋味的火把節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0.html

「瘋慶典」元陽|哈尼梯田生紅米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html

「瘋慶典」元陽|徒步景區42公里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42.html

「瘋慶典」廣州到昆明|保持坐姿28小時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28.html

台灣|創意遊中華「瘋慶典」企劃提案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3.html

「瘋慶典」建水|一鴨雙龍三井四城門

2014.07.24


告別停留了12 11晚的元陽,經南沙到建水,迂迴、顛簸的盤山公路,沉澱了我的不捨,以及霧氣漸散的晴空,都預告我,眼前迎接我們的建水古城,會是從少數民族慶典回到城市日常,一段不錯的過度風景。

                               

朝陽樓上串串的大紅燈籠、門牆漆得喜氣洋洋,看過去一片紅咚咚的東門精神百倍的迎接我們下車,只是摸不清網路上不給預定的青年旅社是不是滿房的徵兆,我們不敢逗留,趕緊按地址尋去。沒料到尋到的竟是破瓦殘牆和一只搬遷的告示,原來青年旅舍原址及其城外東南方好幾公頃被地方單位收回,那裡將」出另一座古城來因應觀光。而青年旅社的新址遷至較靠近西門之處。 



塵埃落定,立即走逛古城大街臨安路,青石板鋪地上樹蔭晃動,兩旁窄巷裡老屋透著昏黃歲月積累的魅力,很是清幽。我們帶著輕鬆愉快的心情,避開票價不太親民的景區(朱家花園:50;團山古民居:40;文廟:60;燕子洞:80),這日主打的感受當地吃食的風情。首先品嘗的是此地人手一杯的木瓜水,開始想念起台灣味的我本以為是木瓜打的果汁,實際上是加了點酒釀和愛玉之類的果凍的糖水,冰冰涼涼,甜而消暑。再來當然就是正宗建水烤豆腐,不同於牛角寨的甜嫩軟彈,這裡吃的是蓬酥脆香,都很對我的味。天色漸暗,古色古香的路燈漸光,小西庄的燒烤市場和西門燒烤店高朋滿座,香氣瀰漫,已巡禮北門、西門、南門大半天的我們,只想發懶,便選了路邊攤燒烤,省去自己動手的功夫,一樣好好食。



   


                                  
          
有了前晚建水小吃的撫慰,隔天我起了個大早,同樣也是閒盪著瞧瞧古城市井風情。這日主打的是民生必需品「水」。古城已經現代化,家家有水卻還是戶戶打水,打的還是古井裡的水。建水的古井,掘自明代,流傳百年不曾枯竭,井水依然清澈甘甜,搭配此地著名的紫陶壺泡茶,茶色清淳、茶香四溢,再聽聽各個古井的迷人故事,古意盎然。走街串巷,不難發現古井的蹤跡,我在永寧巷青旅舊址附近就找到一口「四眼井」,四個眼排列成「田」字,恭恭敬敬的被圍在水晶宮前,正在汲水的大嬸笑著地對舉著相機的我說:「這到處有的。再找找阿。」是阿,這裡井多,造型也多,在翰林街又給我找著「三眼井」,打水的人之多,三隻眼沒一隻眼空閒著,每隻眼周還烙上一道道深刻的繩印,那是古井的溫柔,是古城人世世代代的信念阿。不只城門內,古井中,最著名的就是在西門外不遠西正街的「大阪井」。大阪井不像單眼井小小一口,井口直徑達2.7公尺,井壁由六塊石板間隔六石柱相扣而成,有顛南第一井之稱。當地人相信大阪井水做的豆腐質地特別細密爽口,用它製作的米線特細緻滑順。我們在西正街小店用米線,果然滑溜順口,儘管是第一餐,顧不得細嚼慢嚥,唏哩呼嚕完賽。

 



接著,等著我們要完賽的是,徒步雙龍橋來回八公里。豔陽一視同仁的烤著,熱浪使得遠處再造古城的半成新品跳起漫舞,而眼前兩旁夾雜在新房子裡的老屋子們,黃粉粉的,散發著古老的氣息,牆角頹缺的口子,亦發出微弱的嘆息。此時我們不光是步伐變得沉重,心情也變得落寞,疼惜起老屋子阿,它們不能選擇,在規畫區內,會被地方單位打掉重造古貌;不在規畫區內,任人私用拆建或是傾圮,它們沒有選擇。


終於,抵達雙龍橋前,跨過「米軌(曾經供給滿載稻米的車廂運行的火車軌道),赫赫有名的雙龍橋就在眼前了。雙龍橋顧名思義,就是兩條蜿蜒如龍的河(塔沖、瀘江)的匯集處,搭建此橋以鎮鎖。由遠而近觀之,橋座設有十多孔拱橋洞相連,由青石砌築,氣勢呵成,橋中樓閣,層層上疊,屋檐飛揚,壯偉而雅致;走進樓閣,小憩片刻,涼爽悠然;另有南亭六角攅尖頂,亦以飛檐相印,精巧合度,秀麗玲瓏。雙龍橋脫俗非凡,值得到此一遊。


                                               


回到古城,有些疲累的我們決定光臨建水名店「自興烤鴨」祭祭五臟廟。位在翰林街的烤鴨店裝潢古典,特別是坐在二樓鄰街陽台享用餐點,別有風味。我們點了半鴨、烤肉、炒芽、涼藕、炒飯,每一道都出奇的好吃,烤鴨皮酥肉彈,烤肉皮脆肥潤,招牌炒芽口味類似茭白筍清新、口感類似軟蔥頭鬆滑,涼藕爽辣開胃,炒飯清香分明,且分量皆不算少,配茶都剛剛好解膩,食在過癮。結帳時的金額也令人滿意,料理的部分是70元,合台幣350元,不過配茶、碗筷、紙巾都要另外計費,一人約加費6元。


一鴨、雙龍、三井、四城門,我們放下擔憂,這般記憶上建水古城姿態。



同場加映(廖智賢撰文): 

「瘋慶典」椎間盤|當旅行多了計畫兩個字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8.html

「瘋慶典」中國|床舖上的中國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5.html

「瘋慶典」元陽新街鎮|耐人尋味的火把節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0.html

「瘋慶典」元陽|哈尼梯田生紅米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html

「瘋慶典」元陽|徒步景區42公里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42.html

「瘋慶典」廣州到昆明|保持坐姿28小時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28.html

台灣|創意遊中華「瘋慶典」企劃提案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3.html

「瘋慶典」元陽|哈尼這一家

2014.07.12~23

如果我們沒有錯過火車臥舖而準時抵達目的地,
如果我們堅持等待晚幾天的臥舖而放棄隔天的硬座,
我們就不會遇到剛好有空等在客運站招攬生意的蔡姐,
如果我們不在蔡姐的旅館久住,
如果蔡姐的弟弟不在多依樹分館駐守,
我們的苦扎扎節恐怕會在網路資訊的誤導下變成苦哈哈節。

本來,我們排演著不論有多少人來拉客,都要堅定地拒絕,並按計畫入住村長開的陳家旅社。然而,牽著約莫三歲多的小女兒的蔡姐,打著自己也是哈尼族人的招牌,以實在的房價,誠懇的招呼我們到她那兒去住時,我們立刻被她溫柔優雅和小女孩天真討喜的氣質打動。


到了旅館,行李都還沒定位,蔡姐已經幫忙探聽好附近寨子即將舉辦苦扎扎節的時日,還附上這些寨子的規模和距離等訊息。我們著實深感幸運,往後幾天以來的交流,更加證明我們的選擇是對的。

寶寶
寶寶,唐愛岭,三歲半,最喜歡看的電視節目是「爸爸,去那兒」,專拍明星爸爸們和他們的小孩互動的實況錄影,配合節目主題曲,小哈尼只許大家叫她「寶寶」或「寶貝」。


不愧是旅館之女,即使媽媽不曾訓練過她,寶寶一點也不怕生,非常喜歡和客人玩在一起,也喜歡幫客人擦桌子、陪客人吃早餐,對於女性住客或是小孩,更是不吝於肢體接觸,暖暖的小臉、小手,一貼上來,再放送一劑小酒窩甜笑加kissbye,多挑剔的客人,都會融化吧。寶寶還相當精明能幹,就算對方是外國人,也能立刻明白他們的需求,遞補毛巾、衛生紙,連法語都能心領神會。蔡姐自己都不可思議。

我來的第二天,寶寶就要我陪她看「爸爸,去那兒」,看到興奮之處轉身抱著我大喊我愛你」,親了我滿嘴滿臉。


蔡姐
蔡姐,蔡曉梅,32歲,擁有1/2哈尼血統。父親是漢人,這使得她的普通話說得比寨子裡的其他人流暢,父親對教育的重視也讓她能持續升學,聰明伶俐的蔡姐甚至讀到大學,在城市裡體驗新生活。

後來,蔡姐在打工的餐館認識了大她八歲的大廚,昆明人唐先生,共結連理。蔡姐一邊幫忙餐廳的工作,一邊不忘充實自己,報名進修短學學院的語文課,主攻英語。

苦讀三年,成就蔡姐紮實的外文基礎,這項能力使得蔡姐得以在另一個平台發展。那是個以環境教育作為出發點的服務機構,服務的對象老少中外皆有。其中一項就是為外國遊客進行免費的導覽,行程由志工自己規劃。蔡姐想到了家鄉獨有的美麗梯田,針對喜愛健行的外國客,開創了數條徒步賞梯田的路線。蔡姐領著他們走逛、導覽,有了實際與外國客對答的訓練,英語更加進步神速了。聊至此,蔡姐不禁感嘆:「看到那些外國客滿意得不得了的樣子,真的很有成就感。年輕時的努力會有收穫的。

又過了些日子,終於唐先生做廚子攢下的錢,能在元陽買地建屋了。2005年,蔡姐扛起元陽影友戀旅館老闆娘的身分,憑藉著外國人指定推薦的口碑,旅客絡繹不絕。20143月,多依樹分館「影友漫步客棧」完工,蔡姐的弟弟,我們叫他小哥,也投身此業。

                      

蔡小哥


小哥,蔡姐的親弟弟,頭戴卡車司機帽,總是咧嘴燦笑,坐鎮一塵不染的「影友漫步客棧」。

「我今年23歲。」驚訝於小哥年紀如此小的原因,不在外表,小哥是擁有青春活力的陽光男孩無誤,而是他竟能沉住氣,受命一個人一手包辦多依樹分館的所有大小事,布置、修繕、洗曬床單被套、清潔、打點住客伙食等,四個多月沒有休假,沒有交通工具外出,除了前幾天回寨子奔喪一趟,完全沒離開過工作崗位,從他臉上卻也看不見絲毫的不耐。

小哥很親切,大方地讓我們自在地使用其他客棧不一定會開放的許多設備,洗衣機、脫水機、晒衣場還有最獨家的自行車,有時還親自為我們服務。多依樹不像元陽熱鬧,那兒沒有飲食店,我們借了廚房想自己下廚,一來想吃得簡單點、二來省錢(客棧菜單一餐25元)。結果每餐我們都只做了「丟麵進鍋」這件事,小哥為我們燒水,小哥覺得食材不夠營養主動加菜,小哥調味起鍋,最誇張的是餐後,小哥洗碗筷。我獨自被李文東大哥留在硐浦寨吃飯的那天,小哥還燒了三菜一湯,和等在旅館的智賢一起晚餐,不收費。天黑了,陪著智賢擔心我。小哥成了小媽了都。


                   
    


唐老闆
唐老闆,重慶人,40歲,曾經在部隊裡當採購,因嚮往單純自主的生活而退出。

我因不習慣老闆方言腔濃重的普通話,無法和老闆暢談,加上老闆比起蔡姐和小哥看起來嚴肅許多,於我總有那麼點距離感。「我們的小孩回來了,晚上一起吃飯阿。今天是火把節,做得一手好菜的老闆揚起平時扁平的嘴角朝我們吆喝著,眼裡盡是期待。

幾杯米製酒下肚,老闆開懷地聊起天來,也許是氣氛輕鬆,我聽懂了那方言腔濃重的普通話,全是育兒經來著,細數孩子們襁褓時期給他添的難題或是甜蜜,原來,老闆不苟言笑的外表下是個慈父呢。

元陽火把節,我們在寶寶和爸爸的鬥嘴聲中,把滿滿一桌好菜,吃得盤底朝空。



同場加映(廖智賢撰文): 

「瘋慶典」椎間盤|當旅行多了計畫兩個字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8.html

「瘋慶典」中國|床舖上的中國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5.html

「瘋慶典」元陽新街鎮|耐人尋味的火把節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0.html

「瘋慶典」元陽|哈尼梯田生紅米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html

「瘋慶典」元陽|徒步景區42公里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42.html

「瘋慶典」廣州到昆明|保持坐姿28小時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28.html

台灣|創意遊中華「瘋慶典」企劃提案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3.html

「瘋慶典」五里寨|苦扎扎古調

2014.07.19

今日,三度造訪五里寨,為的是拜訪昨天參與殺牛過程中認識的盧強先生的父親——盧文山先生。 

盧文山,五十餘歲,依然帥氣挺拔,參與過許多關於哈尼族文化的研究計劃,最主要的身分是是哈尼哈巴傳承站的傳承人之一。盧家代代擇一男兒傳承著哈尼族的傳統習俗的意義,最為珍貴的就是傳承了苦扎扎節的由來的古調。盧爸為我們唱起了四十分鐘之久的古調,在悠揚的歌聲中,經由盧大哥的翻譯和閒談,我們總算能知苦扎扎一二。

苦扎扎是哈尼族最隆重的節日,重要性等同過年,因此有過六月年」的說法。苦扎扎的日子以寨子為單位自訂在稻穗黃熟前的農曆六月之第一個或第二個屬豬的日子,又或者為了搭上彝族的火把節,有許多寨子是訂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的當天或前一、兩天,這樣可以連著火把節一起熱鬧。而在外地的族人,不論多麼忙碌、多麼遙遠,一定要回到寨子裡過節三至五天。這其間節慶的種種,將由兩位特定人物「咪谷」主持。
那麼,關於苦扎扎就試著從咪谷開始說起吧。

哈尼族另一個特定的節日和漢人一樣是春節,不同的是,哈尼在農曆過年後的一週左右,會舉行阿瑪突節。在這一天,村民聚集在山神面前,推薦幾位身心健全、家庭圓滿的長者進行咪谷的神選。首先,要將阿瑪突節當天殺的雞的腿骨(除去肉後兩根骨中間形成一個空隙縫的部分)半埋在神樹下,接著讓候選者將三枝削得又尖又細的竹籤往雞骨縫裡插,三枝竹籤姿態最穩固、挺直、平均的兩個人,就成為寨子的咪谷」、「小咪谷」。當選咪谷的期間,只要稻穀豐收、村民平安、小孩茁壯,就會一直擔任至離世,才再補選,若是期間稻穀歉收或村寨有意外發生,一年後的阿瑪突節就會改選。

到了農曆六月,兩位咪谷會挑選一塊祥和土地和六棵樹木,由男人們利用這六棵樹建造以四根房柱支持而沒有牆壁的小蘑菇屋,作為讓山神到寨裡來觀看苦扎扎的祭祀房。房內要在高處架上一個小檯子用以放祭品,並由女人們採割鮮綠牧草擺放在祭祀房屋頂,象徵新氣象,但哈尼女人不能參與殺牲的過程,甚至是最後領肉品回家的,都必須是男性。習俗上,哈尼女人若是參與其中,將使得豐收的祈禱失效,觸碰過的肉品亦無法祭祖。

           

相傳最開始,祖先殺豬作為祭品,但連年歉收,長者們研商後決定全群村集資買牛,改殺牛後,那年風調雨順大豐收,從此祭台上僅供苦扎扎節當天殺的牛,不得供其他牲品。儀式在身穿傳統服飾的咪谷向山神磕頭後展開,村民殺牛放血後,砍下牛頭去角與四肢牛足稍加燒烤後,交由兩位咪谷親手在祭祀房烹煮,削下熟牛肉拜過山神,再由兩位咪谷和另外六位咪谷的徒弟當場食用完畢,並將剩下的牛下巴骨或足骨永久吊掛在祭祀房的樑上。剩下的牛身現場處理好,平分給每戶人家,讓村民們帶回家中料理,祭過家裡的祖先後在未來的三天內食用完。

        

殺牛前一天,除了磨刀霍霍,男人們在祭祀房旁的泥土地上俐落的搭建起用竹竿架設的鞦韆和用磨得光滑樹幹組裝的磨秋,是謂「磨秋場」。完成後,村民請咪谷頭一個打鞦韆作為開場,咪谷在一半平地一半崖的擺盪中祈求稻穀豐收、村民美滿、玩鞦韆和磨秋的孩子們安全平順的長大。等到隔天,孩子們總算能夠蜂擁而上,連續玩上十三天,輪完十二生肖的日子,就得拆除明年再見。

         

打鞦韆打磨秋的典故也傳唱在古調裡。相傳供山神降臨的祭祀房也供其他神明到人間遊玩,來自地下的龍王在這裡喜歡上來自天上的七仙女之一。為了引起仙女的注意,龍王牽走了仙女配有金鎖鍊的坐騎。仙女發現後一狀告到天神,龍王向天神澄清,他並非要偷仙馬,也非覬覦馬上的金鎖鍊,這是她愛慕仙女的表現。天神和仙女被龍王感動,便將仙女許給龍王這也是哈尼族從此有了結婚這件事的由來。)於是,龍王和仙女在祭祀房旁歡樂的快速旋轉、上下飛躍,玩耍的笑聲傳遍山頭,村寨裡的每個人都感染到了幸福、和樂。於是每到苦扎扎,殺牛以外,高高的打鞦韆和飛快旋轉著打磨秋也是絕對必要的祈福活動。如果能一男一女象徵龍王、仙女一塊兒打鞦韆和一塊兒打磨秋,祝禱會更加靈驗。

訪談的最後,我們問起盧大哥,當地居民對於元陽梯田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看法。答案出乎我們預料是肯定的。盧大哥說,在還沒發展觀光以前,這裡的小伙子得到遙遠的異地打工,老寨裡的父母親掛念得很,心裡頭難受。現在,雖然很多旅館是由外地人來經營,但是當地打工的機會也跟著多了,留住了許多孩子,父母親不用受相思之苦。他們對於成為著名觀光勝地是樂見而期待的。

聊得盡興,盧家留我們在他們家住一宿,明兒一起去還沒有規劃入景區,卻能三面觀景的私房地點猛弄桌子山」,俯瞰壯闊梯田。可惜,已有別的行程的我們,就在盧家屋頂瞧瞧也就罷了。從屋頂上望去,寨子裡已經看不到傳統的蘑菇屋,盧大哥說早在二十年前,這裡就已經換成磚房了。儘管建材改變,物件一間間高高低低交錯著,穿梭走著就可能直接走進別人家的廚房、飼房。寨子裡家家戶戶都沒有門號,要收件都得到村委會去取。再望遠些,盧大哥指著幾個更深入山腰的寨子說道:「那兒一般人到不了,沒道路,東西全靠馬拉,有的甚至沒水沒電,還保留了最原始的哈尼寨子生活呢。」看著面露驚喜又立刻顯得有些失落的我們,盧大哥安慰著說:「以行走天涯的旅人來說,你們能這般玩,還行吧。」


下樓時,客廳已擺放好飯桌、碗筷,酒都備好了。盧爸燒魚,盧媽用珍藏的、只傳承給女性的土鍋燉肉,聯手做了極美味的晚餐,邀我們一起享用。舉杯之間,我們向盧爸學了哈尼問候語no哈露no,而盧爸、盧媽最感興趣的閩南話是gubaq」,牛肉。


                            


酒足飯飽,收起相機、筆記本,走在老虎嘴橘紅的夕陽和酒紅的臉遙相煇印的路上,我們相視而笑,屬於旅人的苦扎扎節告一段落了。


同場加映(廖智賢撰文): 

「瘋慶典」椎間盤|當旅行多了計畫兩個字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8.html

「瘋慶典」中國|床舖上的中國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5.html

「瘋慶典」元陽新街鎮|耐人尋味的火把節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20.html

「瘋慶典」元陽|哈尼梯田生紅米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html

「瘋慶典」元陽|徒步景區42公里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42.html

「瘋慶典」廣州到昆明|保持坐姿28小時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28.html

台灣|創意遊中華「瘋慶典」企劃提案
http://tallmint723.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3.html